发布时间:2025-07-05 07:32:40
2024年,以ETF為代表的指數化投資迅速崛起,規模不斷擴張,逐步蠶食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市場地位。同時,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偏好變化,以及主動權益類基金近年來整體回報遜於指數等原因,也讓主動投資受到質疑。關於主動與被動孰優孰劣的話題引發市場熱烈討論。
盡管主動投資短期表現不佳,但許多業內人士依然堅信其長期價值。在過去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不少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憑借優秀的業績嶄露頭角,展現出主動管理的價值創造能力。此外,高度被動化的市場可能降低定價效率,也讓市場重新審視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在維持市場平衡和效率方麵各自的獨特作用。
被動指數投資浪潮奔湧,主動投資該如何提升投研能力、謀求突圍?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主動投資的價值不可或缺,未來的市場或將形成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均衡發展的穩定格局。
被動投資崛起市場效率成關注焦點
主動投資還有效嗎?一直以來,圍繞此類話題的討論在公募基金行業從未間斷過,在2024年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背後既有近年來被動指數基金規模急劇擴張帶來的衝擊,也與市場環境波動較大導致投資者心態悄然轉變息息相關。
近年來,以ETF為首的指數化投資迎來大發展,ETF規模已突破3萬億元大關。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ETF總規模已超過3.7萬億元,被動指數基金持有A股的總市值也超越了主動權益類基金。
從回報率角度來看,近年來主動權益類基金整體上沒有戰勝指數基準。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與進行比較,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2024年和近3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回報率分別為3.04%和-28.82%,同期滬深300指數的表現則分別為14.68%和-20.35%。這一表現,讓市場對主動投資的未來有了更多的討論與擔憂。
從境外市場經驗來看,資管行業的被動投資是大趨勢。巴菲特早在20年前就向全美國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發起“十年賭約”,為指數基金站台。研報顯示,在近年來美國市場中,資金從主動管理基金搬家到被動指數基金的趨勢十分明顯,2020年被動指數基金的規模超越了主動管理基金。截至2023年底,美國市場股票型基金合計規模約為15.43萬億美元,其中被動指數基金規模占比約為60%。
滬上某公募人士表示,國內被動指數基金的布局日益完善,為投資者獲取市場貝塔收益提供了更便捷、更透明、更高性價比的工具。但也應注意到,被動投資的發展並非永無止境,在主動與被動的此消彼長中,過高的被動化水平有可能損害市場的有效性。
“理論上,被動管理者通常是價格接受者而非價格製定者。主動管理者數量的增加有助於市場效率的提升,被動管理者數量過高可能導致個股收益相關性的提升和定價效率的下降。”信達證券金工團隊認為,比如,在一個高度被動化的市場,當大體量資金流向某些大型指數產品時,可能導致市場交易大幅依賴於指數構成及其變動,扭曲價格向價值回歸的過程。
博道基金董事長莫泰山也持類似觀點:“一般而言,在定價的過程中,主動的投資者既可以享受到發現價值的收益,也要承擔期間試錯的成本。如果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放棄參與定價,選擇被動接受價格,那麽整個定價的試錯成本隻能更多地由被動投資者來承擔,這會降低市場整體定價效率。”
主動投資略顯寂寞創造價值是王道
2024年,主動權益類基金雖然在規模擴張上略顯落寞,但仍有不少優秀產品在業績上對被動指數類產品進行了反擊。
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收益排名前20的權益類基金中,主動管理型基金占據了19席。大摩數字經濟混合A、財通景氣甄選一年持有期混合A、工銀新興製造混合A奪得前三名,回報率分別為69.23%、51.85%和51.22%。
若把時間線拉長,主動投資在長期維度上依然有效。仍將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與滬深300指數進行對比,前者近5年和近10年的回報率分別達16.77%和84.82%,後者則分別為-3.95%和10.34%。
在時間的長河中,湧現了一批優秀的基金管理人。相較時下較熱的,中歐基金旗下成立時間不短於10年的7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它們的10年期業績均跑贏同期中證A500指數,平均年化收益率達10.49%。交銀施羅德基金具有10年期業績的14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達11%。
廣發基金旗下兩隻存續時間超20年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廣發穩健增長混合和廣發聚富混合,近20年分別收獲了13.09%和11.17%的年化回報,也戰勝了同期中證A500指數。
“主動管理型基金經理存在的核心意義在於創造價值,最高的境界是在每一輪投資風口都能乘風而上,然後進行個股收益的增強。”財通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金梓才認為,優秀的基金經理可以通過前瞻研究,尋找市場內在規律,把握行情切換節奏,敏銳捕捉行業貝塔,這是主動投資追求的目標,並將始終存在應有的價值。
滬上某公募人士表示,主動投資基金也適合作為中長期配置品類來持有,短期內不一定能夠跑贏指數,需要更長時間的“主動管理”來平滑波動、分散風險,最終實現超越指數基準的阿爾法收益。
“對於被動指數基金來說,並非買入就可以高枕無憂,而是需要投資者在對自己的投資目標、持有久期、預期收益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多方考慮後,在構建自身資產配置組合時合理使用。”該人士說。
在均衡發展中不斷進化
那麽,主動投資是否依然有效?“答案其實是清楚的。”莫泰山說,指數化投資是大勢所趨,但同時,培養主動投資力量是維持市場有序運轉的內在需求,市場永遠需要一部分人承擔起定價的職責,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的均衡發展有利於市場效率的提升,在指數化投資大發展和市場有效性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主動基金管理人更需要勵精圖治,擁有洞見價值創造的能力。
信達證券金工團隊預計,未來國內基金市場大概率將形成主動基金和被動基金分庭抗禮、各司其職的穩定格局,主動權益類基金在有效市場假說下仍將保留充分的生存空間。同時,其認為,主動基金管理人應更加注重提升創造阿爾法的能力,投研能力建設依舊是主動權益類基金後續能否取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因素。
實際上,近年來A股市場震蕩加大,各板塊主題輪番演繹,這些變化提高了主動管理者獲取超額回報的難度。
中歐基金認為,目前國內主動投資麵臨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麵。其一,隨著市場上短期維度的阿爾法機會被更快速地識別獲取,未來基金管理人需要進一步提升專業投研能力,依靠中長期維度的前瞻判斷來把握阿爾法機會。其二,主動投資雖然能夠獲取長期超額收益,但近年來階段性阿爾法收益並不穩定,持有體驗不佳也導致投資者無法做到長期持有。
在業內人士看來,能夠精準把握市場機遇、創造阿爾法收益的基金彌足珍貴,這對基金公司的投研功底與市場敏銳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強化平台型研究,強調團隊作戰,成為不少基金公司在主動投資能力進化上采取的“公約數”。例如,工銀瑞信基金正構建基於平台化、投研深度融合與團隊協作的主動投資管理能力,持續探索增強主動權益投資競爭力的新路徑。
中歐基金近年來也在不斷進行資管行業的“工業化”升級,從過去依賴個人能力的手工作坊轉向強調專業分工、流程協作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其“工業化”包含三層含義:一是專業化分工,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二是標準化流程,解決協作問題;三是數智化平台,解決效率問題。
(原標題:指數化浪潮中主動投資的退與進)
(責任編輯:73)
发表评论
留言: